老师
同学们大家好,我是本节课的主讲老师,在这节课,我们将继续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学习。在上节课的学习中,我们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这种微小粒子构成的。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,而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词。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,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。分子还需有一些共有的性质,例如我们能闻到香味以及溶解扩散等现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,空气能够被压缩,物体的热胀冷缩。物质的三态变化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。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太小了。许多物理变化我们都可以用分子的特性来解释。
老师
在化学变化中,我们发现有些物质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,变成另一种分子,例如氯化氢分子和氨气分子相遇时,会变成一种锌的分子,氯化氨分子。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家们的猜想,物质的分子是怎样构成的?在化学变化中,分子可以改变,是不是说明分子能够被分割?针对这个问题,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猜想,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,最终得出了结论,分子能被分割,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,这就是原子。
老师
那么原子是什么?原子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?原子与分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?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古代哲学家提出的。公元前 5 世纪,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墨子在墨子惊吓中提出,非半浮浊则不动说在端,意思是说物质不断从中间分割,直到无法再分,此时的物质便叫做端。这说明中国古代学者同古希腊哲学家一样,早就具有了原始的物质小单位的概念。
老师
到了 19 世纪前半夜,英国的科学家鲍尔顿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原子学说,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,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,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。它的近代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,但是它并没有把原子和分子区分开来。后来意大利科学家阿芙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论,指出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联系,这一理论使化学真正的成为一门科学,原子分子论在化学科学发展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。现在让我们通过化学变化的实际例子理解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系。
学生
这是红色氧化汞,取少量放入试管,实验生成的。汞的蒸汽有毒,我们在管口接上一个绿毒装置,加热,注意试管壁的变化。
学生
过了两三分钟,氧化供渐渐消失了,在试管壁凝聚了许多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液滴,这是汞,又叫水银。
学生
打开筛子,用带火星的注香深入试管,注香复燃,说明由氧气生成。氧化汞加热会查看隐藏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