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(第2课时)逐字稿 小学 · 四年级 · 语文 · 统编版 · 上册

admin392024-01-08 18:05:44

老师

亲爱的同学们,你们好。我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刘老师,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。上节课我们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,学习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。我们一起回顾一下。先来听听学习伙伴的分享。

学生

我发现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,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,一共写了三件事,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,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,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啦。

老师

是的,正像这位同学说的那样,遇到写了多件事的文章时,我们首先要弄清每件事儿讲了什么,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一共讲了三件事。在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时,我们发现这些事件中出现的人物较多,信息比较庞杂。所以我们抓住时间、地点、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先进行了梳理,同时排除了次要人物的干扰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概括了每件事的主要内容。接着我们又理清了这几件事之间的关系。同学们发现第一件事是结果,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是原因,可以借助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,将这三件事连起来,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。你们听这位同学的概括。

学生

新学年开始了,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,周恩来回答,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,这让魏校长十分震撼,并赞赏。周恩来之所以立下这样的志向,是因为 12 岁那年,他到奉天上学,伯父告诉他,由于中华不振,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。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。直到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,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负而无处说理,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,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。

老师

除此以外,我们还可以借助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这三件事连起来,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概括。

学生

12 岁那年,周恩来到奉天上学,伯父告诉他由于中华不振,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。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。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,他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负而无处说理,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。从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回来后,新学年开始了,修身课上,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,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,这让魏校长十分震撼并赞赏。

老师

在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,我们还走进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场景,通过人物的动作、语言、神态体会了人物内心的情感,从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。在感叹他有如此抱负和胸怀的同时,

查看隐藏内容
智慧中小学平台语文逐字稿目录
《6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(第2课时)逐字稿 小学 · 四年级 · 语文 · 统编版 · 上册》.doc
将本文下载保存,方便收藏和打印
导出文档